幸福」與「辛苦」的拉鋸 朱宗慶

在人生的旅途上,時常會碰上「幸福」與「辛苦」相互拔河的情況。當我們感到幸福的時候,就算面對千山萬水,也擋不住勇往直前、追求夢想的意志;然而很多時候,一旦自覺辛苦,即使幸福近在咫尺,也往往視而不見。在幸福與辛苦的天平兩端之間,快樂是一項重要的中介;常聽人說,不做不開心的事,否則再多的追尋也是枉然,甚至被抑鬱束縛。
自幼開始的學習,到進入社會工作,快樂是促使人向前邁進的原動力;然而,在學習、進步的過程中,必然伴隨各種困難、挫折、低潮及撞牆期。其實,困境是累積經驗和突破限制的最佳機會,可是許多人卻傾向把「困境」與「不快樂」劃上等號,如此一來,不開心便容易喪失動力,困境就成為放棄的最佳藉口;而放棄,雖然使人有解脫的快感,但卻徒留懊惱,枉費過往的耕耘。
為了要帶給年輕人及社會大眾一些鼓舞與激勵,在許多的演講場合,我總樂於分享逐夢過程;也由於歷練累積,現下回顧起種種挑戰,談來似乎輕鬆。常在演講後,有人好奇的問我「有沒有遇過挫折」?彷彿成就夢想的背後是一帆風順;但事實上,在追求人生夢想的大部分時間裏,多數是與難題和挑戰為伍的;不過,雖然挫折與能夠完成的願望不成正比,但我仍樂在其中。
吳靜吉博士在他的大作「青年的四個大夢」中特別提到,青年的第二個大夢是要尋求良師益友;雖然這本書的對話對象是年輕人,但我發現,在歷練人生、累積經驗後,這本書的建言仍給我很大的幫助和啟發,每次閱讀,總生起「心有靈犀」之感。誠如吳博士所說,初出茅廬的年輕人,自然對外在世界和客觀環境感到陌生,對自己想做什麼則猶豫不決;此時,便需要一位有經驗、智慧的長者來給與指引和鼓勵,梳理出一個值得努力與嘗試的方向。
回想成長過程中,很幸運在初中時期遇到一位願意和學生打成一片,並全心為學生付出的導師─張明順老師;張老師不吝給我機會和鼓勵的支持,深刻烙印在我心中,成為我日後為人師表的理想模範。其後,三十多年前,我剛從維也納返國,準備開啟人生事業之際,深受馬水龍老師的「結合傳統與現代,融合本土與國際」之精神感召;這樣的觀念,讓我在追求藝術的道路上,有了得以憑恃的依歸,對於往後的發展,更是受益匪淺。再者,林懷民老師的堅持不懈及兢兢業業的態度,也深深影響了我,不但是我經營表演藝術團體的參考和效法對象,也影響了我做人處事的原則。
除了精神導師外,多年來,我的同事、學生,甚至是樂迷,還有許多的書籍和雜誌,都成了我的良師益友;在與人相處及閱讀的過程中,總能找到分憂解勞、排難解惑的指引。因而,在面對挫折或困境時,也就產生不同的體會與思考,並從中感到喜悅,找回動力的泉源。
通往幸福的道路上,必定充滿挑戰,荊棘遍布,因此,在困難與挫折裏,可以試著「向人學習」,借鏡經驗,並將辛苦的試煉過程,蓄積成為邁步向前的動力;因為,一時的失敗不是真正的失敗,認識、接受並跨越它,才是通往成功和幸福的不二法門。
本文摘錄自2014.7.30講義雜誌電子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