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盲從「多數」,培養你的觀點 盛治仁

Daisy, daisy

我們現在所處的世界是不是充斥了前所未有的暴力現象?在媒體的報導中,從戰爭、種族殺戮、恐怖攻擊、駭人聽聞的凶殺案、到每天各種監視器、行車記錄器和手機拍到的各式衝突,讓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覺。但事實上,認知科學家史蒂芬平克(Steven Pinker)在一場「TED」的演講中,從歷史的角度分析解構了這個印象。

從人類歷史發展的軌跡來看,其實暴力的問題在當代是相對減輕的;不管從個案角度去看過去暴力行為的殘酷內容,還是從數據角度去分析不同時期死於暴力的人員數量,都為平克的論述提供了有力的佐證。他認為,造成這些錯誤印象的一個可能,就是媒體傾向報導暴力和戲劇化事件,而忽略了這些事情在母體中的代表性,因而造成了認知和真實之間的落差;在我們的生活中,到底有多少事情因為各種因素讓我們產生錯誤印象呢?

看演講的同時,我突然想起十多年前的一段時間,有機構常發布一些很聳動的「民調」結果,例如多少比例的國中生有吸食過毒品,多少比例的高中生嘗試過性行為等等;這些調查數據都高得令人咋舌,也成功的吸引了媒體的大篇幅報導,增加了發布機構的知名度。

但是要做「特定年齡或身分」民調的抽樣是非常困難且昂貴的,比起全體成年人口的調查要複雜得多;這些民調並非完全依循科學化的抽樣原則進行,得到的數據偏差範圍很大,但是對於某些年輕閱聽人來說,有可能造成一種「這些行為已經是大多數人的經驗,自己如果嘗試也是可接受」的鼓勵性暗示。沒有系統性研究,我並不知道這些影響有多大,但就算只有少數人因為這個因素而去嘗試毒品,也是不應該的。

另外在政治競爭上,不管是選舉或是政治人物滿意度,有些是中立機構長期做的調查,當然也有些是特定勢力為了「帶風向」所發布的數字,目的也是在於讓民眾形成印象,進而影響其態度和支持度;近幾年社群網路「同溫層現象」的產生,讓這個情況更形放大,社群網路的計算機制讓使用者更容易看到自己偏好的內容,也讓想法類似的人更容易聚集,放大自我意見普及性的認知。

對於各項社會關注的議題,其實聲量大的一開始不一定是實質多數,但是一旦被認為是多數時,就更加大聲得理直氣壯;既吸引了原來沒意見的人支持,又使原來的反對意見噤聲。這種「沉默螺旋」的巧妙運用,不管在政治、商業或是媒體議題上,都有極大的影響力。

當然,不可能每件事都有客觀調查告訴我們「該如何想才是符合社會多數意見的看法」,也不需要這樣做;每個人都應該培養出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,不需要盲目從眾或刻意特立獨行。重要的是,自己對事情的看法,是不是經過自己的價值觀深思熟慮後的結果,並且能夠以開放心胸欣賞別人的不同觀點,好讓自己有思考進步空間,避免受錯誤印象持續影響。

photo credit: A_Peach Daisy, daisy via photopin (license)